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36歲嫌疑犯"王俊凱"刷屏,誰在消費新聞的尊嚴?

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


媒體的底線在哪裡,臉面又在哪裡?

11月25日,義烏警方發出了一則關於“王俊凱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”的通報。




一般來說,警方發嫌疑人的通告,都會用“某某”來替代,避免可能引起的法律爭議,除非是碰到嚴重的犯罪事件,影響到很多人利益的。

盡管警方在正文中明確標注了嫌疑人的年齡、籍貫等身份信息,但不少媒體在轉發時,卻非常刻意地突出“王俊凱被立案偵查”的字眼,把年齡、地區全部刪去,將地方性的經濟案件包裝成一個“明星塌房”的爆點新聞。

很多平時根本沒人看的官媒因此突然得到了10w+的獎賞。




這種行為完美印證了我幾天前文章中一句批判:

我現在開始懷念那些傳統媒體人了,沒錯,他們雖然沒出過“10萬+”,雖然每天寫著照本宣科、不痛不癢的報道,但人家至少還要臉啊!

官媒這樣搞,不是一個簡單的“蹭熱點”行為,而是一個給自己家招牌抹黑的行為。


你們考了專業的記者證,有新聞資質,難道就幹這種違背職業道德的事嗎?

“鐵肩擔道義,妙手著文章”的風骨,哪裡去了?

可以說近幾年來,一些官方媒體的下限操作越來越讓人困惑。

今年6月,“鄧超,主動投案!”的標題就引發了全網誤讀,實際主角卻是一名地方公職人員。


不錯的新聞,我要點贊     還沒人說話啊,我想來說幾句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1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12 秒